在水質監測領域,
便攜式溶解氧測量儀是重要的工具。然而,許多用戶因操作不當導致測量結果失真,影響決策判斷。本文將揭示五大常見操作誤區及規避方法,助您獲得可靠數據。
誤區一:忽視溫度與氣壓補償
溶解氧讀數受溫度和氣壓顯著影響。常見錯誤是未校準溫度傳感器或忽略海拔氣壓差異。正確做法:測量前等待儀器與樣品溫度平衡(通常需1-2分鐘),手動輸入當地氣壓值(每升高300米,氧分壓降低約3%)。儀器雖具自動補償功能,但環境仍需人工復核。
誤區二:電極膜維護不當
薄膜電極的透氧膜若存在氣泡、污垢或老化,會導致響應遲緩或數值漂移。應每周用蒸餾水沖洗膜面,每月用專用清潔劑浸泡。若發現膜表面結垢,可用軟毛刷輕拭,切忌刮擦。新膜或更換電解液后,需浸泡2小時以上待電極性能穩定。
誤區三:樣品處理不規范
劇烈攪拌或曝氣會使水中溶解氧過飽和。正確采樣應緩慢注入樣品至測量杯,避免產生氣泡。測量前靜置1分鐘使氣泡逸散。檢測深層水樣時,需使用專用采水器防止空氣混入。有機物污染嚴重的樣品建議過濾后再測。
誤區四:校準流程簡化
直接使用出廠預設值是重大隱患。標準校準應包含:①零氧校準(用亞硫酸鈉飽和溶液);②滿度校準(在空氣中或使用空氣飽和水)。注意電極暴露于空氣校準時,需濕潤膜面且保持水平放置。建議每次測量前進行單點校準,長期存放后必須執行完整校準流程。
誤區五:存儲條件疏忽
閑置時若將電極干燥存放或浸泡不當,會縮短傳感器壽命。短期不用應套上保護帽并注滿3mol/LKCl溶液,長期存放需取出電池。避免儀器長時間置于高溫(>40℃)或強電磁環境。每次使用后及時清理電極上的藻類或生物膜。
掌握這些關鍵細節,可使溶解氧測量誤差控制在±0.2mg/L以內。建議操作人員建立標準化流程表,記錄每次測量的環境參數與校準數據。定期參加廠商培訓,了解新型傳感器(如熒光法無膜電極)的特殊維護要求,方能充分發揮便攜設備的現場檢測優勢。科學嚴謹的操作習慣,是獲取真實水質數據的基石。